| 阅读模式
|
作为华语电影中区别于世界的独特艺术,武侠类题材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自有着其无法被取代地位。从赤手空拳闯入好莱坞的bruce lee(李小龙),再到搏命一跃风靡全球的Jackie Chan(成龙),轻易征服世界的中华武术动作片更是让不少外国人友人误会:难道中国人是自小将武术当做体操来做的?挥手就是“排山倒海”之威?而由卡米勒·德拉马雷执导的动作片《暴力街区》更是将李小龙的海报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 从武到侠,对于武道精神的定义自然是武术或武侠题材片足以吸引全世界的重要原因,而在英文对照翻译里,无论是国产的百度翻译还是美国的谷歌翻译,“侠”字对应的英文只有MAN,这也是Iron Man和Spider Man被翻译成钢铁侠与蜘蛛侠的原因,但是一个单词“man”是绝对无法与“侠”这一汉字的精神文化相提并论,“侠”之精神的存在也让武侠片走向世界成为必然。 1.0华语武侠片的起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1928年,《火烧红莲寺》作为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武侠题材电影,一经上映就成功掀起了一阵来势凶猛的观影热潮,称其为万人空巷也毫不夸张,而“武侠”一词也就此成为了华语电影兵团里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刃,连续十八部续集的拍摄更是足以证明了武侠题材的独特魅力,引来无数效仿者争相膜拜。 自此之后,武侠题材成为了华语片的常驻客。从60年代香港邵氏公司拍摄的《独臂刀》、《大醉侠》、轰动世界的《少林寺》,再到黄飞鸿系列、霍元甲系列等等,传统武侠的起步可谓是一帆风顺,甚至让香港影坛最为成功的灵异题材一步步走上了动作片的道路。而此时,武侠片对于“侠”之一词的彰显仍旧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无论是《火烧红莲寺》里对抗腐败清朝,亦或是《霍元甲》里大战日本武士,民族英雄这一定义成为了“侠”之内涵的最好表述。 2.0 华语武侠片的探索,武术动作片成为潮流 作为痴心于武侠系列的香港影坛来说,老套路与假把式的武侠电影在整个市场中已经到了达到饱和状态,如何除旧推新成为了这一题材继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华语武侠片也就此开始转型,从专注于“侠”的解读与思考,慢慢地侧重到了“武”的设计与展现。于是,武侠题材中成功分化出一个新的题材类型——武术动作片,而“武术指导”这一词也成为了武术动作片里不可缺少的元素,忧国忧民也转变为了浪迹江湖。 作为Chinese Kung Fu的代表性人物,成龙从《蛇形刁手》、《醉拳》再到《A计划》、《警察故事》等影片可以看出,华语武侠片对于“侠”字的定义慢慢淡化,更加热衷于将“武”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这一方向成为了武侠题材在此之后的发展之路,但这并不代表“侠”的定义被摒弃,而是人们对于“侠”的认知开始变得更为深刻。 3.0特效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武侠何去何从 近年来,随着美国特效大片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连番“轰炸”,单纯靠动作作为卖点的武侠电影已经开始有些力不从心,观众只为“高制作”、“大场面”买单的现象也引发了武侠电影人的集体深思。 在讯息无处不在、文化沦为快餐的今日,如何促使武侠题材再次赢得市场成为问题。 其实这一现象并非只在电影界出现,文学界同样也遭受了这种打击,作为最大小说阅读门户的起点网来说,武侠这一分类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广义的仙侠,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视觉还是思维,现在的观众更加喜欢大场面的观影享受,当年一部《东邪西毒》的票房惨败同样是给了坚守传统武侠之路的电影人一次打击,尽管之后这部电影被奉为神作,但确实也给了我们一些警醒。 4.0 特效无法取代艺术,武侠最终将洗尽铅华 诚然,特效大片的确拥有吸引观众的理由,但在我看来却并无资格成为“武侠”的对手,因为艺术始终是艺术,而特效永远只是电影的手段,就像英文单词MAN无法满足“侠”的定义一样,作为曾俘获世界芳心的武侠题材,它只不过在等待一个洗尽铅华的机会。 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拥有武士精神的日本在2012年曾将《浪客剑心》改编为了真人电影,抛却了特效制作,仅凭纯打斗场面加上紧张的剧情却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更是被国内影迷称之为“意外之喜”,而2014年的《浪客剑心之京都大火篇》和《浪客剑心之传说的完结篇》非但没有掉份儿,更是将整个武士道文化末路后的挣扎之意极尽升华。 综上所述,武侠电影作为华语电影中独特的题材,永远都是华语电影史上无法磨灭的一笔浓墨重彩,在迎接特效技术发展的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自信期待着武侠类影片将会再次享誉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