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7岁女童当“环卫工”,为何让人如此震撼?[复制链接]

楼主:幸福人生LV.6 时间:2019-7-22 15:25点击:654 回复:0
成都三洞桥路,人们总能看到茜茜跟着环卫工外婆清扫路面。放暑假后,茜茜从老家绵阳到成都玩耍。和别的小朋友不同,她每天会跟着外婆去“上班”,帮忙扫地捡垃圾。刚开始她是觉得好玩,后来体谅到外婆的辛苦后,茜茜几乎每天都来帮忙。已经持续了3、4年。

1.jpg

这组新闻照片让不少网友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感动中国’人物”、“这孩子跟那些明星的孩子比起来真的是心痛,同样是孩子,安吉拉过生日多大的蛋糕,多好的衣服,身边一群人围着她,要什么有什么,这个小姑娘呢,却在扫垃圾,感叹啊,同一片蓝天下,命运却不同!”、“爸爸去哪儿了?妈妈去哪儿了?社会保障去哪儿了?有点心酸,不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祝福!”

也有人说:“有什么可心酸的,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啊。跟着爷爷奶奶干农活捡破烂多,父母不在身边,也没办法在身边,要不然谁挣钱养家呢,只有跟着老人,老人吃什么她跟着吃什么,老人干什么她会帮老人干什么,这就是大众留守儿童们的生活,你看到无非就是心酸下感动下。”

“留守儿童”,这是一群被所谓“主流人群”忽略不计的孩子。他们和城市儿童,更有天壤之别的精神待遇。当城里儿童在多达六位至亲长辈的贴身关注中不耐烦时,他们却守着空空的老屋和木讷的老人,思念着父母。他们穿着脏兮兮的衣裳,攥着破破烂烂的课本,游走于城乡之间。寒暑假,他们候鸟般往返于城乡之间,为了能和父母小住上一段时间,并且时常不幸地成为城里社会新闻的隐身主角:一外来务工子弟溺水身亡,某工地外来务工子弟被构件砸伤……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段顺口溜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留守儿童群体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据有关统计,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在中国催生的“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其人数已达5800多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他们的成长,可能将是中国未来的“定时炸弹”,冷漠、自卑,缺乏安全感,且将引爆接踵而至的各种社会问题:失学、失业、失婚,家庭失和及犯罪率上升……

“一家三代,同居一屋,同聚一堂,同食一桌。”已成了乡村人们的一种奢望。但如果不是逢年过节,哪有这样的机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够维系最起码的亲情,小孩子应该理所当然的与父母一起生活。遗憾的是,三十多年来,大批农村孩子只能无奈地留守,孤独地成长,而一旦长大成人,则又开始父辈的轮回……当亲情被生活、乃至生存的压力挤对,迫不得已承受撕裂的煎熬时,有必要追问相关的制度环境。

农民工进城,受益的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而家庭分离、儿童留守的代价,则要由这些农民工家庭独自承担。所以,当我们在分享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时,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对于那些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庭,社会亏欠他们,城市亏欠他们。为留守儿童做点事情,是我们的责任。未来十几年,随着农民工进城继续高速增长,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会被迅速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也将迅速加大,并可能影响到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因此让农民工家庭在城市里能便捷安家,让撕裂的亲情早日弥合,已是迫不及待。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过上“爸爸去哪儿”那样的生活,童心童趣,健康成长。如果条件允许,哪位父母不想时刻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当农村空心化已是普遍现象,对于父母而言,予以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和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难以兼得的情况下,公共管理最应填补其间的空隙。也希望每一个父母至少应该最大可能尽到自己的责任,把孩子当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去小心呵护。少一些“向钱看”,过年回家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个电话、一个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Ctrl+Enter可以快速提交回复)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发言注意:请遵守推虎社区言论规则,善意回帖,理性发言,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信息发布,不代表推虎社区的观点和立场,推虎社区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