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大学生养虾被村民哄抢,闹剧为何屡屡上演[复制链接]

楼主:明天更好LV.4 时间:2019-11-3 22:56点击:17090 回复:0
刘正轩大学毕业后回老家湖南洞口创业,养殖基围虾。刘说,两年内他的虾塘遭村民哄抢上十次,损失数万元。10月21日,工作人员劝阻时与村民发生冲突,民警赶到现场处置。官方回应,目前当地已成立两个工作组处置该事件,公安部门已行政拘留3名村民。

诸如这样的群众哄抢事件其实早已不是新鲜新闻,只不过有的是抢鱼,有的是抢辣椒,今天是抢虾。大学生回乡创业本就不易,今天养虾的行情也并不是很好,如此哄抢无疑雪上加霜。大学生的无奈可想而知。

一边是创业不易,一边是哄抢热闹,如此“盛况”在高速上也时有上演。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哄抢都是不对的举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明确规定,哄抢财物的可以处五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并处500元罚款,如果情节严重的可以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罚款,如果情节构成犯罪的话,还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说实话,抓几个赔钱,拘留几天,谁还敢啊?

原因就在于,在很多哄抢事件中,有些人抱着法不责众心理,盲目跟着后面起哄。当一个人或几个人抢占事故货车散落的财物而没有被制止,自然会让更多的人跟进,这也是“破窗效应”。在这些人眼中,这不是“抢”,是“捡”。他们缺的是那俩虾吗?他们缺的是德 !

哄抢事件面前,绝不能讲法不责众,法律退一步,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哄抢者就会前进十步;法律坚守自身底线,坚决打击哄抢,哄抢者就无路可走,哄抢才会杜绝。我不相信,如果某些地方政府对待哄抢事件如同对待征地拆迁一样,扎扎实实地对哄抢行为进行专项整治,按照法律该抓的人毫不手软,哄抢事件会像现在这样到处出现。毕竟,蝇头小利与牢狱之灾相比,孰轻孰重,哄抢者随大众不受到应有的制裁,他们才会胆大妄为。

确实也曾有人因为参与哄抢而被判刑。2007年12月7日,一辆货车在大广高速公路四川遂川县路段翻车,货物散落。村民龚某、严某不顾值勤民警劝阻,公然在货物堆中抢占货物。龚某抢得电磁炉3台,其中1台已破损,另2台价值640元;村民严某抢得电磁炉1台、电热壶2把及蒸锅1个,价值680元。经鉴定,此次事故中被哄抢货物总价值为14543元。之后,遂川法院以聚众哄抢罪,判处龚某有期徒刑8个月,严某有期徒刑6个月。

有人将哄抢现象地域化、标签化,归因于穷山恶水、民风不纯。但近年来全国哄抢事件发生,既有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既有农村地区,也有城市地区。哄抢现象不应被打上地域标签。哄抢事件频发,根源于孱弱的公民道德意识抵抗不住“破窗效应”和从众心理的诱惑。事实上,哄抢者们处在一个心理群体中,在“破窗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自身往往失去了善恶是非的判断力,丧失了道德操守,由此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趁火打劫的恶行。

不处理或者象征性地处理,才让哄抢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因为发生这样的事件,不是光靠道德说教所能解决的,也不是法不责众所能推卸。对哄抢者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已是对牛弹琴,而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哄抢行为又频频挑战道德底线,此时,是该法律亮剑了。但反观以往一些针对哄抢行为的举措,甭管是警察或财产所有者,面对哄抢的人群,往往徒有“无奈”,顶多也就要求哄抢者归还货物而已,根本谈不上惩戒。而某种程度上说,又何尝不是种纵容呢?

只有以不姑息、不纵容的执法原则处理哄抢行为,才能做到有效普法,纠正人们“哄抢无罪”的错误认识,树立哄抢有责的标杆。所以法律法规及时“亮剑”,依法查处每一次哄抢事件,如此才能杜绝人们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减少哄抢闹剧的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Ctrl+Enter可以快速提交回复)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发言注意:请遵守推虎社区言论规则,善意回帖,理性发言,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信息发布,不代表推虎社区的观点和立场,推虎社区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