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模式
|
曹操成为魏王后,马上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选太子。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有制度,那就是立嫡立长,一般的帝王对待这件事都是决定了告诉臣子们就是了,但曹操却在公开场合下征求意见。曹操敢违背汉制称王,对臣子的掌控绝无问题,曹丕等三兄弟为一母所生,且都已成年,也不担心未来继承人坐不住这个王位,那他公开征求意见是所为何事呢? 曹操称王后,按年龄排在前面的三个儿子是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一母所生。母亲是卞夫人,自丁夫人之后立为继室。也就是说,这哥儿仨都是嫡子。曹丕说如果他的哥哥曹昂活着,这皇帝位就不是他的;曹操曾经说过曹冲之死是他的不幸却是曹丕兄弟们的幸事,这也说明曹昂曹冲不是早亡都有可能继位为王,但因为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所以不做评论。曹彰是在三兄弟中间,曹操生前他只带兵打仗,似乎没有进入王位继承权的考虑范围。曹操临终,又下诏让曹彰回来,到达洛阳的曹彰向主持丧事大典的贾逵询问先王玺绶,被贾逵顶了回去。是曹彰自己有野心还是曹彰以为曹操有暗示也不在本文议论范围之内,在大臣们看来王位的继承者只有曹丕和曹植,所以大臣们的选边站队也只在这两人之间。 说曹操公开征求意见见于史书记载,《三国志·崔琰传》说:“当时未立太子,曹植有才而受到宠爱。曹操又犹豫不决,用密封的指示征求外面官员们的意见。”崔琰的态度是选择曹丕,理由是曹丕年长。在回复中,崔琰用的是不封口的信件。且不说崔琰的公开答复,就是这种所谓的密令,发放的范围大了,也就很难说是什么秘密了。其他关于曹操和人讨论立继承人问题的记载很多,可以说,这是当时魏国政治的一件大事,选边站队也在魏国政坛上悄然进行。 再来看看两边支持者都是些什么人吧,只说有明确态度的,不说想拉拢的和那些可能的支持者。曹丕这边,老的有贾诩、崔琰、桓阶、毛玠、贾逵等人,年轻一代的有司马懿、陈群等所谓的曹丕四友。诸夏侯曹等后面专说。曹植这边不见有老一代的人,年轻一代的有杨修、丁仪兄弟。两代人可能都会有一些人支持曹植,只是有些人可能只是倾向,并没有表明态度。剩下的就是老曹家的人。老曹家大部分人支持曹丕,这从曹丕继位后大家顺序升官可以看出来。中生代的曹休应该是支持曹丕的;年轻一代的夏侯尚、曹真和曹丕一起长大,肯定是支持曹丕的。还有一个夏侯楙,夏侯惇的儿子,在曹丕的帮助下娶到了清河公主,不会不支持曹丕,何况他从下就和曹丕要好。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对于老曹家的人来说,两人任谁继位都是侄子兄弟,不参与也就罢了。要说的是两个人:曹彰和曹洪。曹彰肯定是倾向于曹植,但他的倾向并不一定是为了曹植,很可能是为了自己,只有曹植继位,他的利益才能最大化。曹丕当皇帝后,为了一点小事差点儿处死曹洪,由此有人认为可能是曹洪曾经支持曹植。这样一看,支持曹丕的人大大多于支持曹植的人,即便是在年轻一代也是这样。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倾向于曹植的,他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来诱导大臣们,看出他的心思从而支持曹植。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曹操是在为曹植寻找顾命大臣,也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变相的托孤行为。曹丕不需要托孤吗?不需要。带兵打仗、留守后方,曹丕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加上他是在世的长子,让他继位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曹操没有什么太担心的。或者说他要是开始就认定曹丕,不需要搞得这般复杂,拟个诏令在朝堂上宣布一下就是了。只因立曹植有违传统,毕竟曹植前面还有两位哥哥,所以曹操才会这样的大费周章。只可惜,有名望掌实权的大臣都不认可,只有一个丁氏兄弟势力太过孤单,逼的曹操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 为什么是这样呢?现在有观点认为,曹操就是要反传统,要打破东汉这种士族控制朝局的局面,更为自己改朝换代做一个盖棺论定。而反对的人却是要维护已有的传统,也就是维护已有局面,保住自己的利益。或者更进一步说,你取代汉朝我们认了,但想动摇士族的根本我们不干。在争嫡过程中,曹丕去询问贾诩该怎么办,贾诩的一番话就很有代表性,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也就是让曹丕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干一个儿子该干的事情。也不过就是这么个事罢了。什么叫“不违子道”?就是大家还是都尊重传统吧。你做的我们认,该是我们的,你也应该认。这儿需要说一下杨修,他不可能被曹魏这个体系所容纳,不管是曹丕还是曹植。因为他的家族就是前朝的,新朝不可能接受他,他越是表现的积极,就越是被曹操所忌。都说曹操是因为放弃了曹植而杀了杨修,可是曹操为什么不杀更加露骨支持曹植的丁氏兄弟呢?还有曹洪,好不容易有一次单独率领数量很多大军的机会,还让一个年轻一辈的曹休“参军事”。就这样曹操还说:“你虽然是个参军,实际上就是主帅。”如果曹洪支持曹植的事情可信,那他是曹家老一代人当中最无能的领军者。只有一个这样的老一代支持者,曹操是不是也只能摇头叹息啊! 看起来,曹操也是改变不了时代的命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