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模式
|
提起刘备的名言,很多人都会想起“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但是这句话还真不能代表刘备的性格,而且那句话也当不得真:缺手少足的人并不罕见,谁见过不穿衣服在大街上走的? 在比较讲究礼制的古代,很多人都会在失去手脚和不穿衣服之间做出迫不得已的选择:四肢剩下三肢仍可走遍天下,不穿衣服可就寸步难行,《孟子注》说“不娶不婚,无子嗣,乃大不敬”,没有妻子(古代的妻子是个合成词,指的是正妻和儿子,妾和女儿不算),等于丢了祖宗的脸,所以跟手足比起来,还是衣服更重要些,这就是人和禽兽的区别。 “兄弟如手足”是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说的,正史中并无记载,刘备真正的政治智慧,体现在正史中他的另外五句名言中:这或存志高远,或感人至深的五句话,在古代学会三句就能割据称王,全都照做,就可以当一个好皇帝了。 正史中的刘备并不是只会哭和跑,怒鞭督邮和斩杀蔡阳(蔡杨)都是他亲力亲为,为了彰显其“仁君”形象,罗贯中把这两件事安在了张飞和关羽头上。 刘备白手起家,带着一帮游侠少年从涿郡涿县起兵,百战余生才三分天下有其一,跨有荆益后的地盘曾超过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当世名将,诸葛亮、庞统、法正、糜竺、简雍、孙乾等智谋之士都对刘备忠心耿耿,说明刘备确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帝王之姿——糜竺糜芳舍弃万贯家财和曹操封赏的二千石高官而跟随刘备颠沛流离,看中的可不仅仅是他“汉室宗亲”的身份。 在东汉末年,“汉室宗亲”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仅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例,他的一百多个儿子,子又有子孙又生孙,三四百年后,那一支脉的后裔就已多得数不清,其他诸侯王的后代就更不用说了:在东都洛阳,扔十块砖头,就能砸到三四个汉室宗亲,很多有名的刘姓皇族都成了打工仔,比如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嫡系子孙刘晔,就在给曹操当谋士。 刘备属于没落皇族,到了他那一代,已经沦落到织席贩履为生,但是他却从小就存有凌云之志:“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三岁看老,刘备小时候就有帝王之志。正所谓不想当皇帝的皇族不是好皇族,刘备的本家刘虞,袁绍拥立他当皇帝,他坚决不敢,却把眼睛盯上了公孙瓒的地盘。 袁绍也想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选择的天子是刘馥。刘馥并不像刘协那样是个光杆司令,有兵有地的刘馥完全有能力袭杀袁绍吞其兵马州郡成为一方霸主,但是他偏偏要去打公孙瓒,结果没打过人家兵败被杀——刘馥不肯称帝绝非忠于汉室,他也想扩充地盘。 刘备并不想扶持别人当皇帝,他要的是属于天子銮舆的羽葆盖车,也就是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想当皇帝未必当得上,但是不想当皇帝人,就一定当不上。 少有大志的刘备还发明了一个成语,那就是“髀肉复生”:“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刘备的这句感慨,让刘表认为刘备必然不会久居人下,事实上刘备也一直在等待时机,刘表错失袭取许都的大好时机(曹操北征乌丸鲜卑时后防空虚),刘备安慰刘表的话,说明刘备是个有准备的人,只要机会到来,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 审时度势,蛰伏待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刘备前面说的三句话,说明他已经有了成为诸侯王的潜质。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刘备等了足足八年,才熬死了刘表,扶持了无能的刘琦,收拢了荆州人心——刘备取荆州四郡兵不血刃,所谓战长沙根本就不存在,所到之处都是望风归降:“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俯首臣服)。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 从刘备进荆州那一天起,就在鸠占鹊巢的主意,刘表对他也有所防范:“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刘表早就打定主意让刘琮接班,所以“将荆州托付于刘备”是不可能的,刘备在刘琮投降后直奔江陵,曹操一眼就看出了其中深意:“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 刘备在往江陵撤退的路上,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这九个字做到了,就有可能一统河山,习凿齿高度评价刘备:“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刘备以人为本的“本”可能是“基本”、“根本”、“资本”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刘备不屠城、不掘墓、不杀俘,黄权投降曹魏,刘备并没有按照汉法株连九族,而是检讨自己,并照常发工资给黄权的家属。 如果关羽有刘备一半胸襟和度量,他俘获的于禁和七军三万曹军,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而不仅仅是关起来和送到江陵去消耗粮食——刘备要是在荆州,肯定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于禁也会成为他麾下大将,那对曹操的军心士气,可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关羽不会收拢人心,虽然他善待士卒,但是兵败襄樊之后众叛亲离,说明他并没有搞好内部关系,对下属不够礼貌,而那些下属,对刘备的忠诚是绝没有问题的——他们投降东吴或曹魏,哭得都很伤心。 我们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荆州大部落于吕蒙陆逊之手,被关羽欺负的公安将军士仁哭了,跟关羽不和的荆州治中从事(州牧的副手)潘濬也哭了:“虞翻说之,仁不肯相见。乃为书,仁得书,流涕而降;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 士仁潘濬之哭,就是觉得自己对不起刘备,要不是感激刘备厚恩,他们可能早就跟关羽翻脸了。 刘备之所以能从织席贩履的落拓皇族而成为季汉皇帝,跟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莫大关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受演义小说影响,有些人很是瞧不起刘备,但是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知道,刘备是三国群雄中家底最薄的一个: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三公级的太尉,还有曹家和夏侯家堂兄弟带兵相助;孙权有孙坚孙策打下的基业,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都父兄留下的非物质遗产;袁绍袁术家族四世三公,刘表刘璋各有一州之地。 刘备从县尉、县令做起,手下兵不过千将只关张,后来徐州、荆州、益州的门阀世家纷纷倾心投靠,看着的就是刘备的人格魅力。 史料中刘备说的这五句话,尤其是后面两句,真要是完全且严格地照着做了,就可能成为开国皇帝、一代雄主,刘备自己可能也未必全能做到,这就让我们想起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一句话——这句话不算在那五句之内,但同样感人至深:“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刘备兴复汉室大业未成而中道崩殂,后世尊称其为“汉烈祖昭烈皇帝”,与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并称“汉三祖”,是实至名归还是名不副实,史学界一直有争论,读者诸君心中也都有杆秤:在您看来,刘备是英雄还是枭雄?他说得过的那些话,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