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推虎评论』 冒充领导行骗为什么总有人上当?[复制链接]

楼主:面对未来LV.6 时间:2019-3-2 11:33点击:667 回复:0
日前,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判决书显示,四川一名叫李建明的男子冒充“省委办公厅主任”招摇撞骗,与某市市委领导共同参会、上了当地新闻联播;还以招商的名义让某市市委书记、市长为其安排吃住、接待。1月底,李建明因犯招摇撞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

近年来冒充官员或官员亲属行骗的案件屡屡曝光而又屡屡得逞,我们有必要反思这种不正常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到底是“受害人”真的很傻很天真,还是骗子的招术精明得让他们看不清?仔细分析案件,可以看出,行骗者文化水平并不高,作案手段也并不新鲜,只要稍加留意完全可以将其打回原形,让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拜倒在权力的荣光之下,很少去查证、质疑“官员”的真实身份。

更搞笑的是,据新世纪周刊报道,官员王昆山就任保定市委书记之前,为了能安稳当选市委书记,他就向企业索贿,然后“进贡”给一位自称是中央高级领导人身边红人的“贵人”。这名所谓的“贵人”其实只是一个诈骗犯。不久,骗子落网了,“一下子就把王昆山咬出来了”。结果,王因此成了“最短命的书记”。

有些领导,官迷心窍,不求自己努力,不想好好把工作做好,而是指望有一天“天上调下一个林妹妹”,突然遇到一位“知遇”,让自己能够青云直上。于是,对一些假冒的“上级领导”深信不疑,掏钱掏物,让其为之“谋”官,结果落得个人财两空,甚至落入班房;有些领导,生活极不检点,包二奶、嫖娼、玩女人等,有的被犯罪分子抓了把柄,使其敲诈成功;有的虽没有把柄被抓,但心中有鬼,接到敲诈电话、敲诈信,心中发虚,听任犯罪分子摆布,使其一次次敲诈成功。

其实,信息化时代,某某单位有没有某某官员,只需要在网上动动手指,或者打几个电话,一查便知。换言之,核实一个官员的身份并不难,可受骗人往往不去做这样的事情。在很多被骗者看来,质疑官员身份事件极其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如果弄错了,还会有得罪领导的风险。正是这种想法,让那些冒充官员的人骗起来畅通无阻,屡屡得手。

很多时候被骗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其实是甘心上当受骗,而不是真正被骗,与骗子是共同演戏,甚至有的是在明知对方是骗子的情况下,依然愿意配合骗子演戏,愿意送钱给骗子。

道理很简单,即使是被骗了,但是对于被骗的领导干部个人来说,他们没有任何经济损失,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和承担任何责任。因为招待骗子的一切费用都是由公家买单,并不花领导干部个人的钱,所以这笔钱花着不心疼、无所谓。相反,如果领导发现是骗子而报警的话,还会给自己找麻烦,会让公众误以为领导被骗子给骗成功,或者担心骗子怀恨在心而报复。更何况万一碰到的是真领导,而怀疑领导真伪带来的得罪后果就非常严重,乌纱帽恐怕难保。因此,倒不如给点钱打发走骗子更方便、更安全,这也是很多骗子看准领导干部这个心理而敢于行骗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2010年开始,一个叫赵锡永的人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在湖南娄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骗,不少政府官员信以为真,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一方面说明赵本人骗术之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地方政府过度关注于国家高层权力机关的“光环”,凡上级领导就趋之若鹜,不问来路,不问职务,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要不是国务院研究室下发正式通知,称没有此人,这个骗局和闹剧还不知会上演多久!

资源的过度集中,让官员成为炙手可热的结交对象。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官”代表着权力,能够帮助其实现梦想,因而不少人迷信和崇拜官员。因此,很多人都以为傍上了大腿,不想错过与“官”结识的机会,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成为诈骗者的猎物。

再说,这些骗子充当的是不少地方苦苦追寻的“权力掮客”,名义是晃人眼的“钦差”,带来的极可能是特殊眷顾和早得、多得的利益和意外惊喜。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Ctrl+Enter可以快速提交回复)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发言注意:请遵守推虎社区言论规则,善意回帖,理性发言,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信息发布,不代表推虎社区的观点和立场,推虎社区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