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模式
|
众所周知,今天是“儿童节”。然而,从各类社交媒体上所散发出的信息是:“这不只是孩子们的节日”。很多“老小孩”都在表达“儿童节”的情绪,怀念的视角,参与的热情,一点也不比孩子们的热情差。总之,在岁月流逝的页码里,成年人又回到“稚气”的氛围里,难以自拔。 事实上,我们也很清楚,就算社交媒体上不显露,儿童节也少不了“大人们”的参与。因为,对于孩子们而言,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式”能力,去组织较为完整的儿童节活动。所以,对于儿童节的很多互动,其实都是由大人来完成的。甚至,就算是表演的节目,也都是由“大人们”去组织完成的。 总之,节日的“前台主角儿”是孩子们,“后台主角儿”依旧是大人们。当然,随着儿童节的演化,真正的初衷已经不是节日设立时的面目,总体来讲,越来越轻快,越来越变得生活化。至于,保障儿童的基本权益,已经被纳入更为秩序化的要求中。 所以,对于如今的儿童节,本质是就是一个“节日大Party”。在这一天里,大人们尽力的让孩子们欢快的去玩耍,并且,在过程中“大人们”也要参与。当然,这里主要指“已婚生子”的大人们。至于,没有结婚或生子的“老小孩们”,也只能边缘性的缅怀一下童年。 当然,缅怀本身并不是为缅怀,还是为寻找“存在感”和“差异化”。坦白讲,不同时代的“孩子们”,儿童节的基本配置是完全不一样的。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大多数孩子在儿童节,最期待的并不是父母的陪伴,而是渴望得到更多的“零花钱”。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个时代”零花钱是很奢侈的东西。 可如今,这些好像都不同了。大人们平日里很忙,孩子们平日里也能吃到各种好吃的。于此,在儿童节里,最可贵的却是“亲子互动”。这一天,幼儿园和小学里,都会举办孩子们的“文艺汇演”,并且还邀请家长们观看或参与。总之,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们更开心,享受更多关注和爱。 “儿童节”已经变成一种生活化的节日,它充满社交意识,教育趋向以及商业潜能,它本身不再是单一群体的节日,而是一种较为混合性的综合节日。甚至,除却孩子们以外,大人们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情绪。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好的迹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日本身的意义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加持。所以,节日本身是有包容性的。因此,在看到儿童节的活动中,充满各类大人们的身影,也就更应该感到欣慰,而非觉得不合时宜。当然,这种参与度,也与地域的发达程度有关系,从总体上看,是正相关的。 越是大的城市,父母越重视与孩子们的互动,因为,对于教育本身来讲,已经越来越不只是念好书的问题,还要从身心健康的角度,不断的去滋养。而对于儿童节这种仪式感较强的节日,但凡有心的父母,肯定会满足自己孩子的愿望,尤其是陪伴的渴望。 追忆儿童节到底是追忆什么,这其实早已变得不重要。很多情绪的产生,完全是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作为个体来讲,生命都是不可逆的。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这种情况下,对于“回不去的过去”和“正在经历的当下”,自然会发酵出一种错位的感受。这从对生命的追问视角上而言,其实算是很好的觉解过程。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而言,其实是不断修正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没有遗憾”,而这正是生命本身的意义存在。当然,作为童年而言,所认知的世界比较简单,所以更能反应生命本身的原初。而这也是“老小孩们”愿意表达情绪的主要驱动。 当然,更为主要的一点是,岁月的消逝总是在不经意中。一个人从成年开始,时间就开始“被加速”,五年,十年,总是一晃而过。容颜在变化,认知在变化,可是对于生命的初心,却总是暗藏心底。过去,人们惯常以梦想去言说。可对于生命来讲,最美的不过是岁月的痕迹。 然而,对于“童真”和“成熟”的理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主流的认知”并不正确。甚至,因道德秩序的混乱,导致人们对于“童真”有很多误解。并且,对于“成熟”本身,带有很大的世俗偏见。然而,从当下的“儿童节”氛围来看,这种偏见和世俗,正在逐步被瓦解和消除。 通常,会有人以“幼稚”去嘲讽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可事实上,这种嘲讽本身,显得并不严谨。“幼稚”本身是对一个人特定时期的描述,主要特指孩子们的基本性格特征。但是,硬要拿到成年人的身上定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作为孩子们来讲,因没有成年,确实会对周遭世界的秩序不清楚,犯错是一种可被理解,可被宽容的事情。 但是,成年人就不同,因为该到懂得秩序的时候,还像一个孩子。自然就显得“不成熟”。但是,我们要知道,“童真”并不是只有孩子才有,这种生命自带的好特质,应该被贯穿于人的一生才好。至于,成熟,我们尽可以理解成为,是对生活秩序的一种遵守。所以,在儿童节“这一天”,无论你是谁,都要想一想,“自己的童真”有没有丢,“自己的秩序观”有没有真正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