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出门买菜15秒被感染?解读疫情多点科学少点恐慌[复制链接]

楼主:小太阳LV.6 时间:2020-2-7 15:26点击:15897 回复:0
宁波男子没戴口罩买菜被感染,整个过程只用了15秒?日前,宁波通报2020年2月4日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其中一名新增病例的感染过程引发广泛关注:1月23日早上7:47,该患者在双东坊菜场买菜时,与另一位已确诊的患者在同一摊位有过约15秒的短暂近距离共同驻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

该新增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观察显示,他在发病前14天内无疫区居住及旅行史,没有野生动物接触史,与当地之前确诊的其他患者不相识。按照公共视频比对结果,和另一位确诊患者未戴口罩近距离共处15秒,成为重要的感染线索。15秒时间,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没有面对面的对话,依然被感染,这一细节加剧了民众的担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首先,从其他地方曝光的案例来看,类似感染情况不是孤例。比如杭州日前通报的新增病例中,一对感染夫妻同样是14天内无疫区居住及旅行史,没有野生动物接触史,在去药房买药时和一名确诊患者有过正面相遇,以及约50秒的近距离共同驻留。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和杭州的病例中,被感染者都没有佩戴口罩。另一方面,广州几天前的研究同样显示,在一名确诊患者家中门把手上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也就是说,病毒在脱离宿主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近距离接触病毒携带者,当然会有被感染的风险,这正是各地强制要求公共场合配戴口罩的重要原因。

因此,该案例引发的担忧,也是在提醒人们戴口罩、勤洗手,减少外出聚集,出门时必须做好防护工作。

不过同样得看到,现在的关注焦点,完全聚焦在共处15秒即感染的细节上,从科学防控的角度来讲,这一推断未必绝对准确。因为这种接触过程,只是公共视频所捕捉到的一个画面而已。事实上该患者的活动轨迹相当多,包括当地的几个超市和菜市场。

本着严谨而论,就得意识到,共处的15秒,只是感染的可能原因之一,而不是必然的原因,真实的感染场景未必一定在此。聚焦该细节片段,有助于提醒民众提高警惕,但无度地放大,一方面可能人为地推高恐慌情绪,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科学的防疫,为疫情的控制带来更大的麻烦。

就在前两天,内蒙古一名楼上楼下感染的案例,同样引发强烈关注。最初的通报显示,新增感染的患者无外出、无接触史,只是住在确诊患者的楼上。这一案例公布后,如此高的传染概率,引发了一定的恐慌情绪。然而后续的活动轨迹调查显示,该病例和楼下确诊患者有共同接触者,并且多次路过楼下的患者家,而患者家门经常敞开、门口常有生活垃圾堆放,且共同接触者上楼路过碰面时双方未戴口罩。

这些案例说明,当前疫情依旧未能得到完全控制,需要小心防范,但形势还不至于到了空气中都弥漫着新型冠状病毒的局面。基于这种情况,适度担忧和恐慌是必要的,但仍然需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正如官方所言,“恐慌是更可怕的传染病,应对疫情应建立在科学而不是恐慌的基础上”。

当然话说回来,理性对待类似感染案例,不是说可以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而是提醒,从官方到媒体,在应对疫情时,要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呈现完整信息。比如公布新增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观察和活动轨迹时,既要足够透明,同样得力保精确严谨无误。

像内蒙古楼上楼下感染案例中,最开始只是交代新增病例住在确诊患者楼上,没有完整调查其活动轨迹就仓促发布,以至于让不少民众以为楼上楼下下水道都能传播病毒,这种操作就容易产生误导,也会让防疫失去科学性,浪费精力和资源做一些无用功。

因此,对于共处15秒即感染的病例,还需要进一步的活动轨迹追溯,将感染的各种可能场景排查清楚。而跳出来看,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类似让人担忧甚至恐慌的案例,同样是在提醒,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要在信息发布效率和完整度、准确度之间做好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Ctrl+Enter可以快速提交回复)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发言注意:请遵守推虎社区言论规则,善意回帖,理性发言,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信息发布,不代表推虎社区的观点和立场,推虎社区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